宁南地图


宁南地图全图高清版

    宁南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,东以金沙江为界,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水相望,南与会东县毗邻,西与会理县接壤,西北角与德昌县相连,北与普格县、布拖县相连。南北长52公里,东西宽43.5公里,辖区面积1670平方千米。县城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125公里。辖25个乡镇、125个村、819个村民小组。年末常住人口19.96万人,人口自然增率为4.43‰。

自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建越雟郡,下设会无(后称会理县)、卑(bān音班)水、三绛(bó音博)、邛都等十五县起,宁南一直属会无辖区。其后历代建置均随会理变动。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设披砂土千户,授以印信,属世袭制。雍正五年(1727年),土千户禄玉珍犯罪,被收缴印信。次年官军进驻披砂,设披砂汛,隶属永定营,置千总一员,建汛官署,筑城垣,周长二里半。嘉庆元年(1796年)重置披砂土千户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披砂土千户禄绍武(又名禄纯祖)病故乏嗣,其妻、妾、家族、外戚等为争夺袭位而酿成大规模的械斗。宣统二年(1910年),经宁远府,会理州会同查处,将为首“起讧”的禄祯祥处以20年监禁,并报请四川总督赵尔丰转呈朝廷奏准,将披砂、苦竹、者保、通安和会理村五处土司,一律强令“改土归流”。清廷在批文中指出:“惟披砂地接滇边,且为州属东路大场,地面稍广,居民繁众,应宜委员设治,以资佐理”。随即,会理州府任命李煦为设治委员(亦称行政委员)到披砂建立“会理州披砂分州”。民国二年(1913年)四月一日,会理改州为县后,改州属披砂、洼乌、米易为分县,设治委员改称县佐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建披砂设治局,樊恺任设治委员,亦称局长。民国十九年(1930年),经“宁属整理委员会”转呈四川省民政厅上报民国政府行政院核准建立宁南县。民国二十年(1931年)元旦,上级政府派专员将县印送至宁南,举行了“建县庆祝大会”。建县后,按当时规定,宁南县应属省政府直管,但因地处边远,故仍由宁属整理委员会代管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宁南县划归四川省十八督察区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建西康省,宁南县划归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。1950年3月23日,宁南解放后,归属西康省西昌专区。1955年10月,撤销西康省,随西昌专区并入四川省。1968年11月,专区改称地区,隶属关系不变。1978年10月,宁南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。

宁南县地处横断山脉东北部、青藏高原东南边缘,东及东北为大凉山余脉、西及西南为鲁南山东坡,中部黑水河纵贯南北,注入金沙江,形成两山夹一谷(黑水河河谷)和金沙江西岸的大地貌。境内群山起伏,沟壑纵横,山体自东向西北逐渐增高,形成了西北高,东南低的地势,最高峰是西北与会理交界的贝母山峰,海拔3920米,最低处是跑马乡依补河口,海拔585米,相对高差3335米,具有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立体气候特征。以山地为主,有少量平坝和河滩地。县城位于县境中部黑水河东岸的披砂坝子,海拔1124米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19.30C;年降雨量960毫米;全年无霜期321天,日照时数为2257.7小时。主产水稻、玉米、甘蔗、烤烟等。经济林木种类多,尤其是桑树、核桃、亚热带水果等,宜种面积大,品质好,颇具开发潜力。县境内水能资源丰富,白鹤滩水电站经过几十年的调查勘测,已进入施工阶段,电站大坝坝址位于县境内的跑马镇,设计装机容量为1600万千瓦,多年平均发电量602.4亿千瓦时,是中国第二大水电站。县境内黑水河及山溪河流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达20余万千瓦。

温馨提示:点击图片,查看《宁南地图》高清大图。

相关地图